March
#
2 月 28 日(起始点)每日思考 | |
---|---|
问题 | 如果抖音上的搜索按钮换成了搜索框,搜索量和日活分别会怎么变换?为什么?怎么去验证 ? |
回答 1 | 用户的使用时长会增加,搜索量会提升,日活跃用户量会增加。变动后最主要的价值是内容的外露,搜索框置灰关键词可以降低用户思考成本,提高产品/内容的查看次数。此外,搜索框被外置到用户触手可及的地方,缩短了用户的搜索路径。 |
回答 2 | 搜索框外露对于有搜索需求的用户来说不会有变化,首先是用户有搜索需求--->然后才是搜索框置灰关键词提高搜索效率,而不是反过来。 |
知识点窗口 | 搜索框的入口一般有几种:一级 tab、搜索框、搜索 icon、隐藏式搜索框。 推荐内容包括几个方面,搜索框置灰关键词,页面显示的历史搜索,热搜词以及提前搜索并展示的内容。在搜索页面放置历史搜索和热搜词是大部分 App 最常用的方式,比如:内容类和电商类产品。热搜词是根据算法展示搜索次数最高的关键词,对于进入搜索页面但没有强目的的用户来说,热搜词可以降低用户思考成本,提高产品/内容的查看次数,但是一定要注意热搜词的更新算法,热搜词本身就有引流的功能,如果单独按照搜索次数来决定是否上热搜,会出现热搜词榜非常稳定的情况。 参考文档 「TikTok」首页增加搜索入口实验 【Search】add search button on homepage/首页增加搜索入口 还要一种是猜搜,主要为了提升页面展示效率,上线了中间页猜你想搜模块。 参考文档 Optimization of Search Blank Page UI+add icons to suggested searches//TikTok 搜索中间页样式优化和增加猜搜标签 |
#
3 月 1 日每日思考 | |
---|---|
问题 | 启动页放了商品广告,为什么点击率还是那么低? |
猜想场景 | 用户直接找“跳过”按钮,没有关注广告; 用户在 3 秒内没有看到广告关键内容(广告素材本身问题或网速问题),没有让用户知道广告想表述的内容; 用户看了广告习惯性直接点跳过进入到首页了,用户想找回广告跳转内容没法找到。 |
回答 | 针对问题 1:先播放广告,1 秒后再渐渐显示“跳过”按钮,促使用户先关注广告,再去注意跳过操作。 针对问题 2:让广告方先露出关键广告信息(尤其是用文字),抓住用户关注广告的前 3 秒黄金时间。 针对问题 3:启动页广告和首个视频统一,甚至将广告视频播放进度统一,无缝衔接,增长了广告的播放时间不限制于启动的 3 秒,又让广告关键文字信息得到二次露出(也能解决问题 2),用户进入到主界面后也能找回广告内容,给用户犹豫选择的机会。 升级版打法: 做广告精准投放:建立用户标签体系,完善用户画像,了解到用户近期的需求或者行为数据,为用户做精准的广告投送,最终实现广告的千人千面。 提升用户的误操率,我看到很多启动页的广告中做个虚假按钮“跳过”,用户一点击就跳转到广告页面。我们可以通过增加用户的误操来提升启动页广告的点击率。 |
知识点窗口 | 反用户期待:用户打开 APP 一定是因为有因素驱动,这个场景下用户的核心诉求就是快速进入 App 功能页面,使用功能满足诉求;那么开屏页面的出现,客观上来讲是用户实现功能诉求的时间成本与开屏广告为用户提供一个与当前核心诉求无关的选择机会之间的成本效率 PK。这不是一个是非题,而是一个概率题,我们所认知的点击率低,是场景下的大多数用户表现,本质原因是因为开屏广告本质就是延缓用户诉求满足,是反需求的选择,所以大概率不会被点开。 |
#
3 月 2 日每日思考 | |
---|---|
问题 | 盒马鲜生 App 搜索栏的语音输入小图标为什么是斜的?如下图 |
回答 | 倾斜的语音输入设计是从日常大家进行语音输出的实际场景中启发得到的。 |
知识点窗口 | 诸如我们常见的采访和会议讲话场景,在对语音进行输出时,无论是采访的话筒及桌上的话筒基本上都是此类倾斜图标的样式,笔直的站立话筒几乎没有。所以此种倾斜的设计更贴合实际,在拟人化设计流行的今天,更符合语音输出的真实场景。 |
#
3 月 3 日每日思考 | |
---|---|
问题 | 在变现的同时,如何减少用户的流失? |
回答 | 对用户进行分层管理,大的方向分为:普通用户,潜在消费用户、消费用户。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服务,为付费用户提供等价值的增值服务,对不想用钱消费的用户慢慢引导,但保证普通用户基础功能依然享受。 使用当前主营产品不支持付费,可采用第三方迂回,在另一场景下提供收费服务,需要此场景的用户自然会被引导。 适当的时机,培养用户习惯,当用户使用该 app 成为了习惯后,就会有一定的包容心,比如“今日头条”。最开始头条不推广告,不做引流,后来当它的 app 再用户的日使用时间达到 52 分钟后,开始对不同人群提供精准的信息流广告,达到 60 分钟以上后短视频区域也开始做起了广告,但用户在高粘度下包容了广告的存在。 广告变现时广告形式够“软”,当前主流的信息流广告是很好的方式,不做口号式的硬植入,要让用户看得有趣或者有用。 |
知识点窗口 | 工具型产品的变现方式确实只有:增值付费、广告、电商。广告,主要是提供优质的广告体验。 内容优质 对比一下今日头条的广告和微信朋友圈的广告,同样是自动播放视频的广告,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后者的广告体验更佳,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后者的内容更加优质。提供更主流的产品广告,提供更高水准的视频制作,提供更有创意的展现形式,都可以显著提升内容的质量。 精准匹配 如果能从用户平时的操作中分析出用户的喜好,比如用户是一名米粉,这样在小米发布会前两天每天推送小米的新品广告,用户就会产生好奇和点击。 收费服务,主要是做好免费和付费的同步完善。 免费用户体验要有保证 在这一点哔哩哔哩就特别好,即便推出了付费的大会员,也不会给免费的用户增加广告,偶尔有的广告还可以跳过,这个点赞。 付费带来的尊贵感 营造一种付费带来的尊贵感,比如昵称加红,旁边放个小绿钻,专属客服一对一沟通等等。 看起来要超值 除了主要的会员功能,再匹配一堆可有可无的功能,这样能使这个会员买的看起来非常超值。 促销 促销是最有效的增加购买量的手段,抓住双十一、618 期间,搞一个半价活动,让更多的人能够尝试性的购买一次会员,使用一年后发现确实不错,之后用户就会再次购买并推荐别人购买。 |
#
3 月 4 日每日思考 | |
---|---|
问题 | 为什么抖音的喜欢/点赞不做分类功能? |
回答 | 抖音是一款无脑使用的产品,如果收藏时需要思考分类,就会中断用户继续刷下去的沉浸体验。总体来说,频次不高,对产品用户体验的提升有限,对业务增长帮助不大,开发必要性不强。主动地分类、加标签会让用户产生某类型的偏好——学习型抖音刷法,这和产品定位不符。 |
知识点窗口 | 这个需求存在的场景是:想跟朋友「分享」某个之前看过的视频,但是发现很难再找到了。 问题在于用户自己重新去查找翻看一个点赞过的视频,根本不如在首页多看几个视频来得爽,这个需求基本是不存在的。 所以让用户分类的过程是痛苦的,操作成本极高的,而且由于无法预测未来分享的对象和内容,当下的分类,对未来分享时进行查找的效率提升也是很有限的。因此,需求确实存在,但基于需求发生的场景,分类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甚至不能帮助用户提升查找效率。 可行的猜想:不由用户触发,而是在点赞的时候由系统自动分类,如美食、电影、搞笑等,可以自行设置是否展示分类给访客。 |
#
3 月 5 日每日思考 | |
---|---|
问题 | 为什么每次微信更新,都是 ios 版本先出来,安卓晚一些? |
回答 | ios 设备单一,传播很容易铺开,只要满足最低标准的设备都可以运行,可以说适配上面节省了很多成本。 通常以 ios 发布审核通过后再同步发送安卓版本的,这是普遍厂商会做的。因为国内安卓还是各自为营。 ios 的自动更新是需要用户自己开启的,更新需要上架到 App Store 才可以,而安卓可以直接内部更新,不需要去应用市场下载。 |
知识点窗口 | 差别化对待才能激发用户更新的欲望 |
#
一周小结有一天,我放空大脑在想。
多年的电台经历让我明白,我喜欢表达,喜欢通过剪辑去呈现出自己想要的氛围。如果抛开“待遇优厚”和“前景明晰”,义无反顾地奔向理想的一头,我应该会做一名音频编辑。
但我又发现,声音输出者的沉淀和积累得远远比说话、输出来得猛烈。所以我决定把这个想法埋下去,重视这个奔赴的过程。不再把某个阶段切成一个个小块来对待,而是看作一个整体,思考更加长远和全局的东西,不断复盘和小结事情背后的本质,根据环境和自身的变化来灵活寻求可见期限内的最优解。
#
3 月 8 日每日思考 | |
---|---|
问题 | 随机播放,用户希望听到的是“随机”还是算法干预后的歌单,你会如何设计? |
回答 | 算法随机 好的随机算法应该是怎么样的?包含三个方面: 机器学习:不断通过用户行为(各种时段、歌曲频次、切歌与否、分享等)进行学习,摸索出用户的不同情境下的听歌习惯,即用户标签。 精准推送:能够通过用户标签找到切合当下偏好的曲库内容,这需要对每一个歌曲进行标签化分类。 自动生成歌单:根据以往的听歌记录,生成一个有统一性的歌单。比如学习时听歌,机器不知道你在学习,但它知道这几首歌总是会一起播放,可以归为一类,用户可以自行生成歌单,添加学习标签,下次自接播放。 |
知识点窗口 | 推送歌单=用户喜欢歌单(围绕用户画像)+情景歌单(围绕场景)+诱导歌单(尽量不干扰体验) 本质上,随机播放算法的重点不在于「随机」,而是一场产品和用户之间的心理博弈对决,甚至它们会随着你的听歌习惯的逐渐养成,自身也在改变着随机歌单的加权倾向。 |
#
3 月 9 日每日思考 | |
---|---|
问题 | 为什么微信 8.0 状态只能维持一天,不能让用户选择维持时间? |
回答 | 模拟了时光流逝的状态,不管此刻的心情如何,都不会被长久固化。 如果状态维持的时间是可选的,与功能设计的初衷相悖。微信状态这个功能对标了 Ins 的 Story,微博的微博故事,因此都有一定时间的展示限制。 用户画像:愿意频繁更新的大概率是年轻低龄用户,微信这么做只是想提高年轻用户留存时间。 未来完全可以和微信运动、朋友圈发帖数、微信使用时长、今日高频聊天对象等联动,通过自动/轻手动更新的方式,将自己变成用户展示在微信上的“生活看板”。自动更新后会形成一个有趣的生态日报/周报/月报。 |
知识点窗口 | 微信状态提供了微信好友间交流的话题。微信的熟人社交本身就是一种差别社交,这种社交模式会让我们熟悉的人越来越熟悉,陌生的人越来越陌生。微信状态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好友中同样状态的好友,这样就可以很自然的去开启一个聊天的话题,让熟悉更熟悉。 微信状态提供了微信内容的分发。如果你用过微信状态你应该知道,你看的直播(视频号直播)、听过的歌甚至玩过的小游戏都可以同步到你的状态。这个时候你的好友看到你的状态后,就完成了一次内容的推荐和分发,对于盘活整个微信生态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
#
3 月 10 日每日思考 | |
---|---|
问题 | 删除朋友圈评论后,是否应该通知对方“评论已被删”? |
回答 | 不应该,分角色来看。 发起朋友圈者,所发起的内容是一对多,发送他自己的内容,想要让自己朋友圈里面的朋友看到他的信息,有一种自我主观意识的表现在里面。 评论者,评论的内容为一对一,是评论者自己对该朋友圈的内容进行的一种自我主观意识评价。 当两种主观意识发生碰撞的时,而引起冲突,产品的逻辑上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妥善解决此结果,保证双方的利益。如果提示通知对方“评论以被删”,就从主观意识上表明,评论者是错误的,这点对于朋友圈发起者是非常友好,告诉他错了,但对于评论者来说,你这是在对他所作出的行为提出质疑,虽然明面上不说什么,但是背地里肯定会很不舒服。 优化方案:由删除者主动配置 被删除人的心理,自己的评论被删除肯定是不开心的。但不同人对待这件事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所以这通知权应该由删除者自己选择要不要通知。 比如 A 删除评论时,弹出一个提醒,“是否提醒被删除人”,如果点“是”,则通知被删除的评论人,如果点否,则不通知 。还可以增加“下次不再提醒”,如果勾选此项后,再次删除评论时则不再弹出此提醒。 |
知识点窗口 | 更改功能名称为【隐藏该好友评论】 触发后,该动态下 好友可见自己的评论 用户和共同好友看不见 不对好友做隐藏反馈 |
#
3 月 11 日每日思考 | |
---|---|
问题 | 飞书的 Reaction 是否需要提醒接收者?以何种方式比较合适? |
回答 | 事情是这样的,上周五因为赌气被放鸽子,不想回复上图的问句。但提问方大概默认我有空,也没有继续追问。于是,我们从 A 话题转移到 B 话题了。直到周二早上,我觉得得有个交代。于是,悄咪咪回了个“凝望”。但其实提问方不会收到消息提醒,也无法得知我对此事的表态。 和飞书的 PM 沟通后得知飞书此前做过多个版本的测试,有 Reaction 可提醒的,也有 Reaction 不可提醒的。结论是无法单一判断哪部分用户的价值更高,未来会改成可调节的功能,根据用户的喜好和需求来设置。 |
知识点窗口 | 大概是近年来的产品迭代趋势,基本倾向用户自我调配。然而,有没有可能给 1h 后回复的 Reaction 添加提醒呢?飞书的 PM 回复说,不应该给用户传递“1h 后回复添加提醒”的概念,用户不能理解。这么一说,我反而又困惑了,明天继续更近吧。 |
#
3 月 12 日每日思考 | |
---|---|
问题 | 第一次在「微信」添加新人进群时分享以前的聊天记录,有感而发。如何改进能更加引人注意,不至于迷失在一大堆人名中? |
回答 | 如图,只是一个 17 人的小群,设想如果是 50+甚至 100+的大群,用户还能在第一次使用的场景下快速定位到分享的历史信息吗? 在人数较多的微信群中,分享消息的提示在屏幕顶部,展示内容还包括了大篇幅的群内成员昵称,整个页面过长。页面自动定位到底部,用户很容易错过分享的信息。 可行的优化方案:参考飞书和钉钉,微信授予邀请人一定的权限,选择可以分享的历史信息,一键同步到被邀请人的页面上,而不是一键折叠信息。 |
知识点窗口 | 这就要说到微信的设计理念了——为了减少用户的社交压力,微信的消息提醒基本都是弱提醒。 如果采用弹窗形式,无论是单纯的弹窗提示,还是弹窗中直接铺开展示消息内容,都会给用户带来一定的强制性和压迫感,这是微信所不允许的;而文字链接的弱提醒给了受邀者信息查看的主动权,更加符合微信的设计理念。 |
#
一周小结最近在思考如何在会上高效地解决所有文档中的内容,特别是 2h 以上的 TT 大周会。文档跟套娃似的,也不知道是套到了孩子,还是遇上了狼。怎么排优先级,以及如何优质消化(难啃的内容是立马读,还是等会后腾时间读)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
3 月 14 日每日思考 | |
---|---|
问题 | 如何看待微信“PC 端支持朋友圈”这一更新? |
回答 | 开辟新功能,弥补因微信没有此功能而导致的时间流失,助推视频号的生态,挽留被抖音瓜分的使用时间。 扩大现有功能的使用场景。 需求场景:微信在企业里承载了协同工具的角色,在电脑上的登陆时间变长,频率越来越高,使用场景越来越广泛。同时,用户在使用电脑的时候也想关注朋友圈,发布动态。因此,需求应运而生。 以个人为例: 使用电脑的情况下,由于打字方便,我会更乐于交流评论。 省了手机的电。 |
知识点窗口 | 用户移动端时间越来越多被短视频 App 占据; 视频号的差异化,感觉微信一直没有放弃横屏模式; 微信核心价值的延展。 |
#
3 月 15 日每日思考 | |
---|---|
问题 | 为什么 PC 端的微信不能领取红包/转账? |
回答 | 红包/转账作为微信支付的一个环节,如果只提供领取红包功能的话,那么发出红包、我的钱包也得接入,否则没形成业务闭环。所以如果接入整个支付系统的话,用户又没有典型的 PC 线上支付场景,综合考虑这个功能提供的用户价值不大(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故放弃或搁置。 |
知识点窗口 | PC 端微信的定位是轻办公,红包的意义在于用户裂变和粘度,抢红包/转账不是一个符合轻办公的场景。这样会削弱“回赠”红包的行为,不利于功能生态。 如果在 PC 端打通支付、红包这些功能,居心叵测的人可以轻易得开发各种插件自动抢红包 |
#
3 月 16 日每日思考 | |
---|---|
问题 | 近期,在线同屏观看功能「一起看」盛行。 请围绕此形态,基于 QQ(提供关系链)和腾讯视频(提供内容)的合作,设计一款产品。 分析需包含:明确目标受众、清晰的产品玩法、合理的商业模式。 |
回答 | |
知识点窗口 | 关系沉淀 内容(从付费影片联系到免费影片邀约) 价值和体验 关注产品的细节,就拿“不同性质的聊天室”来说 进度条 倍速键 暂停键 播放键 屏幕尺寸 卡诺模型,是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发明的对用户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满意的影响为基础,体现了产品功能和用户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1)基本需求 聊天、发送表情、修改昵称 2)期望需求 修改微信号,虽然这个功能推出后用户满意度极高,但是由于这是用户能够想象到的,并且是在没有的情况下用户会不满意的,所以依然属于期望需求。 3)兴奋需求 已撤回的消息可以再次编辑,这个功能是我前几天亲身遇到的,某天我在写了 1700 字的工作总结发送给我们的美女 leader 时,不小心发错了发给了其他人,于是马上撤回了消息. 但是由于我是不是复制粘贴的,而是从一个文档直接剪切过来的,所以这 1700 字在两处都无法再找到了,当时真的是差点原地爆炸,还好微信有再次编辑已撤回的消息的功能,才保住了我两个小时的工作成果。 4)无差异需求 无差异需求对用户的价值是十分小的,例如在微信中添加一个【自动补全邮箱后缀名】的功能就可以算作无差异需求。 5)反向需求 又称逆向型需求,指引起强烈不满的质量特性和导致低水平满意的质量特性,因为并非所有的消费者都有相似的喜好。 这里我们限定一个极端场景来举例:我在度假时查看了领导要求加班的微信消息,此时如果微信提供了【消息已读未读状态】这种功能,就属于一个反向需求。 |
#
3 月 17 日每日思考 | |
---|---|
问题 | 闲鱼为什么要双方互评后,才能看到对方评价? |
回答 | 如果你在评价之前,收到了差评,那么你能坚定地不被他人的评价所影响吗? 提高活跃度 从好奇心理出发,当一单交易完成,其中一方完成了评价,另一方出于好奇心理,会想要知道对方的评价内容是什么,出于这个心理,未完成评价的一方,也会去完成评价动作。以此,提升了交易双方的评论意愿。 提高评论的客观性 闲鱼的卖家,大都是没有营业资质的个人,没有淘宝、京东严格的资质审查,来确保商品的质量,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因此,闲鱼从其他角度,来维护闲鱼生态的稳定,例如曝光上,发布者的芝麻信用等级、好评数等,作为影响曝光优先级权重的要素。因此,评价必须是公平公正的。如果先收到对方评价,很可能会影响未评价者的评价内容。 |
知识点窗口 | 闲鱼的平台定位是在 C2C,个人卖家直接交易,势必会存在更多的商品纠纷和卖家买家信任的问题,所以评论在闲鱼上的地位可比淘宝、京东等电商更高。在闲鱼,超时未评价只会显示未评价,而不是自动好评,背后的逻辑可能也是类似的。 咸鱼的评价引导更多的是针对卖家这个人,而不是商品,由于没有第三方介入商品的好坏完全是由卖家个人评估的,因此卖家这个人信誉如何,是否实事求是,是降低度量成本的关键因素。 |
#
3 月 18 日每日思考 | |
---|---|
问题 | 2020 年春节很多产品和业务都做了形式繁多的春节促销活动,其中有一个电商类活动核心有三大板块,一块是抢优惠券,一块是购买商品,还有一块是购买商品达到一定金额后的福利抽奖环节。活动数据回收后,发现活动页点击率 3%,购买商品用户中用券用户占比 60%,领券用户中 50%最终完成了购买,抽奖用户占比 10%。问题:这个活动从数据上看,你觉得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可能原因是什么?后续该如何优化并提升数据效果? |
回答 | 活动页点击率的数字存疑,追问下统计口径,需要再次核对。 活动页点击率 3% 内容本身:数据偏低,标题和封面存在不够吸引人的问题。首屏呈现的信息会直接影响用户的决策,让用户在短时间对活动有清晰的认识、并产生信任。 优化方式 1:通过场景和视觉效果的处理将用户充分带入活动氛围中,页面整体氛围跟主题相呼应带入感较强,增加用户对活动的的感知。 优化方式 2:利用占便宜心理,将有时效性的活动剩余时间呈现营造了活动稀缺和紧迫感,提高用户参与度。 优化方式 3:活动的给人的信任度同样会影响用户最终的参与意愿,页面顶部显示已获取奖的用户信息能增加用户对活动的信任度,满足了用户的从众心理。 用户触达:活动扩散度不够广,需要增加 push 和站内信的手段来加强引导。 购买商品用户中用券用户占比 60%,领券用户中 50%最终完成了购买,意味着 50%的用户流失了 猜测领券到用券的路径过长,规则复杂繁琐,操作流程不够有趣好玩,需要优化转化路径。让用户很自然的过渡到参与活动中减少了中途跳出率,简化用户操作流程,同时也提升了用户参与率、增加了用户参与的积极性。 猜测优惠券的力度不够大,将用户当前进度和成就可视化的呈现,告知用户即将进入下一目标,利用目标梯度效应(当人们越接近目标就越有定力和动力,行动就会更快)增加用户的期待感、激发用户继续参与的动力。 首先,通过文案提醒用户再坚持即可获得翻倍优惠券,挽留用户继续参与获得最终的奖励,同时提示用户有优惠券未领取,激起用户好奇心继续参与; 其次,弹窗中引导产品其他操作,在挽留不成功的时候为产品其他板块导流也是不错的选择。 抽奖用户占比 10% 拆解并比较抽奖用户中领券购买的和非领券购买的人数,分析两波人群的特性。 整体抽奖用户的占比较低,考虑设置的金额门槛是否过高或是奖品缺乏吸引力。建议增加抽奖等级体系,鼓励用户参与抽奖。 用户对抽奖活动的了解不够,找不到入口。 |
知识点窗口 | / |
#
3 月 19 日每日思考 | |
---|---|
问题 | 分析情侣同屏看电影APP微光,从产品概况、用户调研、产品功能、产品优化 、相关总结来拆解 |
回答 | |
知识点窗口 | / |
#
一周小结除了关注 feature 的渗透率,更关注 feature 的日活留存和新增留存。因为渗透率不能完全体现 feature 给用户带来的可持续性价值,如在视频领域,用户会被标题、封面等吸引而点击,但是用户看完视频(完播率)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多考虑新功能的短期新鲜感和对长期的生态系统的影响。
你有没有经历过哪些产品(或者功能)的短期数据很好看,而长期数据却不好看的情况?
#
3 月 22 日每日思考 | |
---|---|
问题 | 为什么共享充电宝是地推生意?为什么共享充电宝越来越贵了? |
回答 | 比起其他共享资源,共享充电宝更偏向刚需。前期低价培养市场和用户习惯,市场份额抢占后,接下来就是收割利润。 厂商逐渐取消了用户补贴,价格回归了常态。 收入单一,涨价是最佳也是最无奈的营收增长手段。怪兽充电,其招股书披露的收入结构显示,充电宝租赁业务占近两年总收入的比例高达 95%以上,收入结构及其单一。最后只能涨价,从存量老用户手中赚取更多收入。 |
知识点窗口 | 最理想的情况是,一二线城市人群在被培养出使用习惯后成为“韭菜”。但问题是,共享充电宝目前来看仍然无法成为镰刀。一些商店主此前在媒体采访中表示,共享充电宝租金涨价后“租用的人明显少了”,不少用户也重新开始随身携带充电宝。以此来看,共享充电宝未来的想象空间并不丰富,在无法在老用户身上薅到更多羊毛的情况下,谋求进一步增长的空间就仍然回到新店的地推上,于是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将是未来重心,相关地区的地推人员将会负担更重的业绩压力。但下沉市场又与一线城市不同。虽然下沉市场有更多空白,但商铺密集程度和客流量的下降也会导致共享充电宝使用效率变低,设备安置成本升高。 |
#
3 月 23 日每日思考 | |
---|---|
问题 | 淘宝直播产品功能拆解 |
回答 | |
知识点窗口 | / |
#
3 月 24 日每日思考 | |
---|---|
问题 | 产品中既有社区元素,又有社交元素,那怎么区分一个产品是社区,还是社交? |
回答 | 看产品一级页面(其实也是产品侧重点),豆瓣小组一级页面是话题列表,私信功能在二级页面消息中,因此属于社区产品;微信一级页面是对话列表,朋友圈入口在发现 tab 的二级页面,因此属于社交产品。 |
知识点窗口 | 不同于社交产品,社区的核心驱动力依然是内容,在内容分发时,人的优先级是低于内容的。这一点在即刻 App 中已经得到验证了,也欢迎大家举出类似的例子。 国内社交难做的原因,无非是熟人社交领域被微信霸占不可撼动,陌生人社交难以做到长期留存。以兴趣社交为切入点,搭配社区氛围和用户的沉淀,一旦成功,将会是在“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中间的“兴趣社交”赛道上的一匹黑马。 社区分类 第一种:工具型社区(剪映、黄油相机、唱鸭) 第二种:资本助力下,交易为主的社区(毒、识货) 第三种:大厂的新产品、定位小众的社区(岛、躺平、before 社区) 第四种:精美的图片社区(好好住、一兜糖、绿洲、carben) 第五种:能快速找到有效信息的社区(马蜂窝、小红书、大众点评) 第六种:老牌社区,有灵魂的社区(虎扑、豆瓣、早期的知乎、还没破圈的 B 站) |
#
3 月 25 日每日思考 | |
---|---|
问题 | 关于“收藏”功能的感想,“添加“等同于“赞同”吗? |
回答 | 用数据流转图表示如下 添加收藏会进行计数,“收藏”数据等同于“赞同”数据 添加收藏的功能键与点赞 tab 分开 用户场景 内容很精彩,点个赞。赞完就跑到我的收藏夹了,好奇怪 没时间看了,先收藏一下吧 把“收藏”和“赞同”混为一体,导致一部分内容白赚了增长数据,一部分内容少得了增长数据 |
知识点窗口 | / |
#
3 月 26 日每日思考 | |
---|---|
问题 | 关于淘宝直播提供的连麦功能的思考 |
回答 | 这个功能的出发点就是模仿线下购物时服务员的一对一讲解,在一个人数不多的直播间,一对一咨询没有问题,可是如果是有万级用户的直播间,使用这种方式的效率是否就太过低下了 。 其次,标点符号的运用有什么讲究吗?怎么有种功能没被完善好的既视感呢? |
知识点窗口 | / |
#
3 月 28 日(有补充)每日思考 | |
---|---|
问题 | 针对跨界电商黑马 SHEIN,有什么可以借鉴的思考? |
回答 | 背景介绍:SHEIN 是于 2008 年 8 月上线的一家以出口电商为主的跨境快时尚平台,采取独立建站的形式,开辟海外市场,拥有自己独有的供应链体系,自行设计和生产服装,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目前 SHEIN 已是中国最大的快时尚跨境电商。SheIn 的业务已经遍及全球,它拥有南京、深圳、广州、杭州四个研发机构、佛山、南沙、比利时、美东、美西、印度六个物流中心,洛杉矶、列日、马尼拉、迪拜、孟买、义乌及南京七个客管中心,以及覆盖全球的末梢配送网络 未来目标:开拓 “移动支付、供应链金融、用户账户与广告体系、在流量收购移动端流量产品” 等新业务方向 品牌主打:便宜,快时尚,选择多(全年上新 15 万款,平均每月上新一万余款) https://www.sheincorp.cn/ 借鉴点:复刻了淘宝目前在主打的“逛逛”推荐社区,做了一个出海版小红书 |
知识点窗口 | / |
#
一周小结宏观的产品思维训练指的是多思考复杂的产品逻辑(交互逻辑和判断逻辑),外加功能上线后与市场/运营/研发/数据侧的关联,而不仅仅着眼于功能设计和展示样式。现在的认知偏好往往停留在自己作为用户的 Aha 时刻,都说 PM 要有同理心,可是代入感太强也不是好事。
找到一些有用的定义,和“产品架构”结伴出现的“业务架构”、“战略架构”和“信息架构”经常被误用。
战略架构/业务架构:最顶层的架构,包含商业逻辑在内的业务运转机制;
产品架构:连接战略与信息的产品功能、系统的架构,具体的作用是将不同的功能围绕目标进行分类、整合;
信息架构:最前端的架构,包含基础的交互设计、信息等表现层架构。
PS:本周还有 TT 的团建,废话不多说,看视频为上
#
3 月 29 日每日思考 | |
---|---|
问题 | 收藏后没有去查看的用户不在少数,收藏功能如何帮助不查看的用户? |
回答 | 感觉收藏功能存在许久,好像有没什么“进化”迭代。目前常用的提醒设计除了红点之外,还有弹窗、push、短信、邮件。 设置收藏的上限 空间上的限制,提醒用户收藏夹已满,促进他们优化收藏。 时间上的限制,设置一个月有效期/三个月有效期等。 |
知识点窗口 | 根据不同的产品形态作不同的分析,拿电商 App 来说。为什么要提醒用户记得自己收藏的东西呢? 大概有以下两点原因: 业务转化 功能更新涉及到数据保存问题 对于买家: 收藏对用户的价值收藏商品在于关注和暂存,以及某些奇特用处关注:收藏后随时可以回头关注,比如断尺码等补货和纠结比较中。借助系统功能,进一步实现降价提醒,低库存提醒等,对想买的用户是比较实用的。 对于卖家: 按商品上架状态分 未上架:放出商品让客户收藏,容易抓住精准客户,在上架后可以做到迅速出货,类似预热。 已上架:商品的收藏人数是卖家预判爆款的一个重要指标,观察商品收藏人数和销售数,可以分析出不少问题,例如收藏多售出少,是否定价问题,是否不应季,是否同行在促销。针对收藏这件商品的人群,可以考虑降价然后触达。 对于平台: 平台会根据用户收藏行为做出分析,计算用户对哪些品类/商品有购买意向,从而给用户推送和展示对应内容。 收藏客户的转化率肯定高于平均水准,客户本身对商品有意向,稍作营销就可能产生转化。 |
#
3 月 30 日每日思考 | |
---|---|
问题 | 泛知识消费如何轻松上位,被各短视频平台无限偏爱? |
回答 | 用户的泛知识消费行为呈现多元化特点,各大视频平台都在被同质化的泛娱乐内容所困扰,如何做出差异化成为平台更深层次的诉求。比起泛娱乐内容,知识类视频的生命力更加长久,能够带来更多的长尾效应。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可以凭借庞大的用户基础和泛娱乐短视频持续收割的流量,开始打造知识类作者扶持计划。 变现模式 知识店铺(知识+电商) 短视频+在线课堂(付费)+社群 视频合集(付费) |
知识点窗口 | 根据艾瑞咨询所发布的《2020 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内容生态洞察报告》,疫情之后,观众对于科普纪实、新闻事实等严肃向内容的关注程度,平均增幅高达 16.7%,生活向内容同样增长,娱乐向反倒是出现小幅下滑。 |
#
3 月 31 日每日思考 | |
---|---|
问题 | 针对 B 端的产品,需要运营社群吗? |
回答 | 不需要,如果客户把产品方面的问题直接扔到群里沟通,会让其他看客质疑产品,造成负面影响。B 端场景更加复杂,客户的需求都不一样,产品获客周期本身很长,一般提供定制化产品,适合一对一服务,社群运营更适合 C 端产品。 最佳解决方案:在引流阶段采用社群运营的方式,在售后服务阶段直接询问相关客服人员进行一对一的沟通。 |
知识点窗口 | B 端产品从交易流程出发,更多地关注流程的优化,提升客户满意度从而实现复购。同时,B 端产品实现营销转化还是要靠一对一的服务,因为个性化不仅仅是客户的需求也可能是公司的需求,包括在价格,在服务期限,服务质量等多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