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April

一周小结#

一直很喜欢一句话

你在你的玫瑰花身上耗费的时间使得你的玫瑰花变得如此重要。

同样的,我在产品身上花时间,也使得它变得很重要。

这周的发现是搜索功能除了对留存及渗透产生影响外,还能做内容沉淀。听起来还挺形而上的,比如对于重大赛事来说,当时效性过后,为比赛准备的专题页及活动会随之下线。而搜索可以将优质内容沉淀,满足回顾需求。在用户心里建立了稳定预期后,搜索将发挥主动满足、主动激发用户需求的价值。这也许和短视频平台内容品质与质量整体在不断上行的计划互相呼应,算法层面也强化了热门话题探讨、热门国内国际新闻解读的内容权重。

4 月 30 日#

每日思考
问题为什么 App 的任务奖励需要用户点击领取,而不是自动发放?
回答我很少想薅羊毛领红包,偶尔兴起做任务,最后总是错过领取福利的时间。捶胸顿足也没用,过去了就是过去了。比如有次参与拼多多的新手返现免单任务,需要连续 7 天打开 App 打卡,最后败在第 6 天。 领取任务-做任务-完成任务-领取奖励是一个闭环的行为模式。 手动领取奖励能增加活跃度,用户每次领任务、做任务、完成任务领奖励都需要访问 App。针对引导变现的任务,让用户主动领取奖励能提高广告的反复曝光,从而提升变现转化率。自动获得任务和奖励,对用户来说省事,但没有爽点和仪式感。自动发放奖励是一种触发惊喜感受的场景,不利于培养使用 App 的行为习惯。 任务由用户自己主动领取的,因此出现了因为任务而产生的问题与平台无关。当发生纠纷时,平台就能借此规避相关的风险。 控制运营成本,通常奖励领取有特定时间,失效后就可以省下这部分成本。同时,减少奖励下发的成本,如指导用户在哪里查看奖励的位置,提供奖励发放的证据。 找到精准投放的用户,查看主动领取的奖励在后续的应用情况,探寻某个任务体系对用户的吸引程度,以便后续不断完善。
知识点窗口/

4 月 29 日(有补充)#

每日思考
问题搜索功能的入口有哪些?
回答事情是这样的,某天中午排队吃饭的时候,一嘉问我能不能在 Twitter 上搜到某年某月某日的某条消息。我想了想,大概是大海捞针,不大可能了。倘若 Twitter 也有微博的搜索工具,或是微信 Moments 的 Filter,那就省事了。于是,打算再来看看搜索神器在不同页面的应用。 imgimg imgimg 回归正题 独立的一级 tab 专门用于搜索 页面顶部通栏样式(一般在一级页面使用) 以 icon 的形式展示(一般在二级页面使用) 变形:有的产品的搜索在首页时会作为浮动按钮悬浮在页面中间,当页面向上滑动时,按钮上升变为顶部通栏按钮。没有改版的自如 App 就采用了这种变形模式,虽然现在看不到了。 我见过的最不起眼的搜索 icon 出现在贝壳找房 App,摆明了这玩意儿用户用不上。对于入口仅为一个 icon 按钮的情况下,减少了导航栏占用,但相对地也弱化了搜索功能。 img
知识点窗口想查看某个微信好友近一个月的动态,但是,由于动态很多,一条一条翻费时间,下面利用朋友圈筛选日期的方法快速找到。 imgimgimg

4 月 28 日(有补充)#

每日思考
问题问题又来了,算是附加题吧 如果你是设计截屏优惠券的 PM,怎么能设计一些指标和实验来说明“截屏 -> 优惠券”是有正向收益的呢? img
回答咨询了业内人士,截屏对应的目的是分享,分享的下一步是引流。因此,截屏给优惠券没有实际意义,除非引导用户把优惠券分享出去,以获得翻倍的权益。或者倒退回神奇的那一刻,在我截屏的同时正巧弹出一张优惠券。啊!见鬼了。
知识点窗口/

4 月 27 日(有补充)#

每日思考
问题“上拉加载数据”和“下拉刷新内容”的区别?
回答App 的加载样式:加载分为【异步加载】和【同步加载】,【异步加载】一般是在当前页面的内容基础上,再加载新的内容。整体加载页面数据,加载完成后一次性显示出来。同步加载相当于,按照顺序加载,比如安排一个网页要先加载哪些(网页整体框架),后加载哪些(文字,图片)。 上拉加载为刷新(从 1 到 1+x),下拉加载为分页(从 0 到 1)。 刷新,指的是获取新的数据,用户获得了新的内容流,列表内容全部被替换,重新请求一次接口数据,相当于往一杯水里再加入水。 加载,指的是获取更多内容,加载过去的更多信息,列表内容增多。相当于一杯水底下的沉淀物,加载相当于晃动一下杯子。
知识点窗口一些友好的交互方式 返回顶部按钮。悬浮按钮,或像微信朋友圈中双击上方标题栏从而快速返回顶部。 新消息体行通知条。在有新数据响应时,会有通知条并带有“有 XX 条数据更新,点击查看”的字样,能帮助用户及时抓取用户信息从而形成沉浸式体验。 记录上次浏览位置。标记上次浏览位置的功能,比如之前提到的微信的新功能。 img 样式区分已读与未读。将已读的文章内容标体置灰,这样用户能清楚区分哪些是我已经读过的,哪些是我未读的。 Tiktok 有个客户端首刷缓存的需求,首刷指的是用户从点击 Tiktok/抖音应用图标开始到第一个视频成功开始播放的时间间隔。目前 Tiktok 首刷较慢,以 iOS 为例,美国首刷的 PCT50 6000 毫秒,印度 9000 毫秒。为了改善用户首刷体验,客户端希望能够在用户正常使用 Tiktok 的过程中缓存一部分 feeds 和视频信息用于下次启动使用。 缓存 feeds 进行播放有以下负面影响: 缓存的视频质量差,导致首刷内容差,影响用户使用时长。 缓存的视频在下次冷启动消费时过期/封禁/私有化,强行播放存在风险。 请求的 feeds 没有立刻消费,可能对推荐系统有影响。 首刷使用了本地缓存的情况下,如果第一个 feed 请求包含广告,对广告的位置可能有影响。 为了解决缓存 feeds 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客户端需要对现有的 feed 交互做一些改动。在保证推荐&广告业务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提高用户首刷体验。

4 月 26 日(有补充)#

每日思考
问题假如微信回到最初的版本,在开发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只能二选一开发以下两个功能。 语音发送 朋友圈
回答这个问题无非在于产品探索初期,是先把核心功能做深做透,还是搭建具有对标竞品能力的功能雏形,验证产品的市场行情。 做这个功能的目的:拉新还是促活 做这个功能的需求:实用性,用户体验(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解决好不好用的问题) 我会选择微信朋友圈,为何是朋友圈,先看下我们发朋友圈的逻辑闭环吧 记录真实的你或者你的状态; 期待社交回馈; 记录、分享和表达之后获得自我满足。 微信的产品定位很明确地指出,用户分享和关注朋友们生活点滴的空间。旧版微信的开屏画面,暗示着“孤独”的个人与世界“相连”的深深渴望。语音功能建立用户关系(1 对 1),朋友圈功能加深用户之间(1 对多)的了解。在我看来,朋友圈就是个秀场,或者是多元化内容池,有利于后期商业化的拓展。发文字已经满足基本沟通需求,语音是迭代优化的功能点,而朋友圈是一个核心的社交拓展的功能。对于探索初期的微信来说,搭建功能体系的雏形,是一个核心的卖点。做出与产品定位匹配的“取舍”决策,也将对产品的稳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知识点窗口/

一周小结#

同学做的创新应用,可以订阅博客并收到更新(开发中)。

喊你来投票!「开放,焕新」飞书创新应用开发大赛人气奖大比拼 🎳 之 A 组【1-10】

我在飞书分享了一个应用给你,点击链接查看 https://applink.feishu.cn/TekHuadf

“互联网的容量将在 2030 年达到一亿亿亿字节,而从 2035 年开始,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经历都可以被记录在互联网中,人们将可以随时观看并体验他人的生活。”

细思极恐。

这周末遭遇了入住闵行区以来第三次丢房卡的不愉快事件,因此我对整周的印象都变得模糊。只能说明一个道理「All's well that ends well」,结局太负面,过程又比较一般,到头来真的不太能回忆起太多精彩的事情。因此,我打算分享两首歌,缓解一下气氛。最近关注了全民 K 歌的出海业务,顺便把 App 装回来照着操作了一番。一打开就是“爷青结”,把大伙儿 4 年前的歌全部听了一遍。

4 月 25 日(有补充)#

每日思考
问题一截屏就跳出一张优惠券,这是击中了某个算法模型吗?
回答事情是这样的,我同桌某天在 tb 上搜商品打算分享给微信好友,他习惯性点了截屏,却截了个寂寞。于是他嘀咕“这咋分享?分享按钮在哪儿?截图分享怎么不管用了呢”。 历经一波搜寻和打听,我发现上述问题得改成“APP 截屏唤起了什么”。如何截屏就不说了,主要想侃侃 APP 截屏唤起的一波神操作。功能大概归类于三类:意见反馈,截图分享(常见于电商,OTA),在线客服。 网上提到的“一起拼单”我没找到,大概是不属于用户的高频使用场景,因而被下线了。 在 APP 内截屏,一方面可以将图片保存到手机相册,另一方面在 APP 内会唤起某些功能。最常见的是直接唤起分享组件框,另外少部分 APP 截屏能唤起功能集合框(比如支付宝,既有意见反馈,又有在线客服)。 以下截取了小红书,QQ,京东,微博,网易云音乐,豆瓣,支付宝。 分享类 imgimg imgimg 意见反馈类 imgimg imgimg 在线客服类 imgimg 是否使用 APP 截屏唤起功能还得考虑产品的定位和用户的使用场景,要不然略显得画蛇添足。根据目前的观察,tb 和美团已经下线截屏唤起的功能。
知识点窗口截屏后出现的分享组件有以下几种形式: 模态:提示很强烈、对用户行为打断性很强,建议在用户截屏有强分享需求的页面。 活动视图(Sheets: bottom, Android; Activity Views, iOS )(模态) 视图弹窗(Sheet)(模态) 弹窗(模态/非模态) 非模态:适合分享需求不那么强烈、需要保护用户浏览主行为的应用中使用。 变体的 Activity Views(非模态) 变体的 Snackbar(非模态临时框)

4 月 23 日(有补充)#

每日思考
问题为什么抖音个性推送的短视频能激起绝大部分用户的兴趣,而 xx 音乐个性推送的歌曲却不是首首对胃口?
回答别说是 QQ 音乐了,网易云也不能首首戳中我的心。就拿网易云来说,个性化推荐功能主要是每日推荐,私人 FM 和推荐歌单。我用的最多的是每日推荐,私人 FM 的整体使用感受一般。不知道各位的使用体验如何。 比较容易想到的 视频相对音频来说,更容易打标签。标签越清晰,垂类越明确,推荐的准确性越高。 人类对视觉的敏感性总是大于听觉和触觉的。视频含剧情和音乐,本身就比单纯的音乐更加丰富。 个性推送的算法逻辑不一样,抖音采用的是流量推荐/叠加推荐,趋于大众化,查看的指标主要是关注,转发,评论,点赞以及完播率。推荐的权重从大到小依次是转发、评论、点赞、完播率和关注。如果判定为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视频会被增加权重。xx 音乐需要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用户画像基于用户的操作行为(点赞,收藏,下载,喜欢,评论,完播率,播放次数),以上维度都会以不同的权重呈现在推荐逻辑中。 img
知识点窗口在知乎上看到一个不错的回答,与大家分享。最后,我想问的是,一个好的推荐系统,算法占几分?这两年是短视频的战场,未来几年短音频能不能上位呢? img 推荐逻辑是永远的神,在知乎上看了半天的介绍,协同过滤的出现频率最高。协同过滤在音乐产品应用上分为两类,user-based 和 item-based,这两种都是基于一个评价体系来进行推荐。Credit to @邹明远 这个评价体系可能是一个 n*n 的矩阵(见下面图片)。 img 横向表示用户(user),纵向表示推荐对象(item),比如音乐。每个格子的数值表示某个用户对某首音乐的评分。 User-based 就是计算横向的相似度,也就是用户之间的喜好相似度,可以产生例如「和你喜好相同的人喜欢听《告白气球》,所以推荐给你」 推荐理由 Item-based 则是计算纵向的相似度,即音乐之间的相似度,但这种相似度是隐性的,这种相似度是由很多用户的评价产生。推荐理由可能为「喜欢《告白气球》人也喜欢《蒲公英的约定》,所以推荐给你」 注:根据音乐众多因子(节奏、感情基调、歌词、歌手等)判别不同音乐之间的相似性,如果用户喜欢一首歌,则将这首歌相似性较高的音乐推荐给他。这一类属于**content-based recommendation,也就是基于物体本身的属性进行推荐,一般需要给推荐对象打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属性。这样的推荐系统可以产生例如「因为你常听民谣,向你推荐《成都》」这样的推荐解释。** 网易云甚至参考了我 DIY 命名的个人歌单,作为猜搜的关键词 img

4 月 22 日#

每日思考
问题66 元/98 元的机票盲盒,有什么脑洞可以挖?
回答事情是这样的,我前对桌在周三晚饭后急匆匆地跑过来问我,有没有下载“飞猪”。我回答“冇”,她又兴匆匆去问周围的小伙伴。后来,我得知她在邀请好友抽机票盲盒,也想去凑热闹一探究竟。 img 活动方的盈利空间 与旅游平台,航司,旅行社合作 返程机票 无非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裂变营销活动,通过用户反复的拉新、裂变、拉新,完成病毒式传播,提高自身的活动知名度。盲盒背后隐藏的产品逻辑:消费用户的猎奇心以及对未知的期待(目的地不确定、日期不确定)。其次,用户的分享心理,不管是吐槽还是炫耀,都会激励他们把抽到的机票 po 在社交平台,我随便截取了一张 pyq 里的图。 img 用户抽到了单程机票后,如果时间和航司合意,总要买返程机票,于是他们会退回平台的搜索页,查询正价旅行机票,不仅给给站点引流,还进一波引导消费。另外,如果航司和平台达成共识,设计巧妙,用户会有很高的概率买到同一航司的返程票。通过这种创新的社交玩法能有效地消化库存,拉新的同时减少空坐率。盲盒机票大概率会与用户需求不匹配,机票多由合作的航司提供,对活动方来说是件 0 损失的美差。
知识点窗口/

4 月 21 日#

每日思考
问题如果长视频和强算法推荐的产品组 CP,效果如何?
回答之前看到一个说法,算法在长视频领域没有取得主导权。算法要起作用有两个关键的条件: 算法模型 数据(用户与平台内容的交互数据) img 结合以上条件,算法对于长视频的收入帮助有限(插入的广告可以通过算法来提供更加精准的匹配),且没有发挥自身的优势。长视频平台要赚钱得依靠内容本身,而不是流量的分发。如果长视频和强算法推荐的产品组 CP,有种驴头不对马嘴的感觉,大材小用,最后事倍功半。 然而,聪明的字节早就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区别于传统中长视频,较长视频对 TikTok 的业务价值很大,且未来增长潜力巨大,值得长期重点投入。算法对较长视频的助力也许不如传统短视频(待确认),但可以发挥较长视频内容在用户主动探索场景(如搜索、发现等)中的积极作用。
知识点窗口算法是怎么赚钱的?通过掌握流量分发权来插入广告进而赚钱,长视频的会员免广告就直接把很大一部分广告收入给打没了,而算法赚钱则依赖于广告。

4 月 20 日#

每日思考
问题高铁票要不要做“二次改签”的功能?
回答这两天在买五一回家的高铁票,奈何总是比别人慢几拍,所以没买到中意的票。按照以往的经验,在抢票后的一周里还能捡漏,通过改签的方式,调换到心仪的班次。现行高铁车次的退改政策是,在 48 小时以外可以改签预售期内的车次,在 48 小时以内只能改签车票当日 24 点以前的车次,可在开车后两小时改签,开车前改签车票可退,开车后改签车票不可退。 针对高铁票要不要做“二次改签”,去年的两会上政协委员已经提议高铁票改签两次,包括变更到站,方便乘客选择时间和空间,降低乘车成本。从产品思维考虑,是否要做某个功能,总得看需求的有无和紧急。同样的,铁路在高峰期运能极度紧张。目前,铁路营运总里程为 7.3 万公里,其中高铁营运里程达到 3.5 万公里以上,居世界第一。当车票属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频繁的改签次数肯定增加了高铁站或者运营方的压力。在这种条件下,任何一次改签,极有可能意味着运能的浪费和铁路票款收入的损失。合理的方案是,从第二次改签开始应当按照梯度式退票费率加收改签费。
知识点窗口算法的基本原则:改签的本质是购买一张新票,之后产生一张退票。

4 月 19 日#

每日思考
问题如果朋友圈做智能排序,会受到追捧吗?
回答首先从个人角度,一键三连,双手双脚赞成。目前颇受好评的一个功能是 pyq 刷到一半退出后,可以回到原来阅读的地方,确保用户不会错过任何一条信息。同时,从侧面反映出朋友圈的潜在逻辑是记录时间,引导用户顺着时间线阅读。 img 假如 pyq 做智能排序,把特别关心的单设一列,其次按聊天/pyq 互动频率的高低排序,优先推送亲密度更高的用户。利用推荐系统帮助用户找到 Ta 关心的内容会不会使刷 pyq 这件事变得更加高效,同时确保用户刷到的内容是自己关心的呢? 然而,有人觉得让算法定义“熟人”内容的价值,本来就是很搞笑的事情。智能排序适合有足够的内容量作为推荐基础的平台,而微信主打封闭式的熟人社交,因此不适合算法推荐。讲白了,我不觉得自己的微信里全是好友和熟人,半生不熟的人高达 60%,通常因为某个活动/比赛/项目结缘的小伙伴,关系的开始也是关系的结束。由于沉淀了太多关系链,关系不亲密的好友所发表的动态,我其实不那么关心。pyq 对我来说,不是一个亲友动态空间,倒像是大海捞针的信息广场。 论负面影响,大概就是智能排序会影响用户 po 动态的积极性,虽然 pyq 不提供阅读数,但点赞量和评论数是赤裸裸的互动表现。如果 pyq 开始做智能排序,原有的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受到破坏。对内容贡献者来说,按时间排序或许是最公平的。
知识点窗口社交产品的信息浏览方式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时间顺序(微信,QQ 空间),第二种是权重顺序(微博),第三种则是社群板块顺序(贴吧,same)。

一周小结#

写了差不多 1 个半月的产品脑洞,我突然意识到现在所处的环境帮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很多去年年底以及今年年初绞尽脑汁在思考的问题,进 TT 后接触到丰厚的资源,多部门的渠道联通,仿佛处在五道口小宇宙,大部分问题迎刃而解。回想起来,当时还抛了几个问题给 TT 产品负责人,现在发现那些问题都很基础,在围墙内的人看来就是组内讨论多次已经过时的话题。假如公司能做到不同业务间的信息共享,比如脱敏后的产品功能设计的更新,也许会让有心学习的小白更加快速地成长。

Keep 五周年,我也算是种子用户中的一员了,见证了 Keep 一步步迈向商业化的进程,这个月多跑几个 5 公里纪念一下吧。说起跑步这个事,放到 7 年前,绝对是件让我头疼的大事。毕竟中考体测 800m 我都没能拿满分,每次碰上跑步就像遇到凶神恶煞的老学究,能躲多远就多远。谁能想到呢,7 年后因为疫情在家蹲到自闭,决心做点以前讨厌的事情。一跑就是一个月,回国后也没停下来,身体状态良好的时候,一周能跑上 2-3 次。前段时间,我和朋友们尝试了第一次 mini 马拉松赛事,相信未来的公里数会节节登高,直冲半马。下图是积攒 5 年的运动数据,本科期间跑健身房练团课,少了 3 年的记录。

img

4 月 16 日#

每日思考
问题邀请码机制适合小众新晋 App 吗?
回答听说邀请制是一个能让产品爆火的小门槛,毕竟 Clubhouse 万人求码的现象备受瞩目。对很多应用来说,邀请制是冷启动的重要手段。甚至到今天,还要很多网友认可知乎保留邀请制。 优点 饥饿营销,获得大量关注 找到更精准的目标用户 使产品的用户质量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塑造了高质量的社群 控制访问量,确保服务器稳定 打算写下产品的邀请码机制,先分享一个新晋夏日小清新版 App:汽水儿。产品定位是音频社区,最近一年音频类 App 像雨后春笋一般卯着劲儿往外长。“噗呲”是我打开汽水儿 App 听到的第一声声音,也是打开汽水时的快乐。 img img img 邀请的形式基本是:邀请码、邀请链接、图片二维码、文字链接、免填邀请码。而汽水儿 App 采用的是邀请码的方式进行裂变,每人仅有 3 次邀请机会。整个邀请过程因页面的 UI 设计更偏趣味性,然而邀请码并没有一一对应邀请人,丧失了好友/陌生人互相关注这一环节。同时,邀请好友加入平台并没有给予用户单向奖励或是双向奖励。以此,我猜测汽水儿 App 未来更偏向做强社区氛围,而不是裂变式营销。总结起来,汽水儿 App 并没有强大的后台支撑,采用纯邀请制收听的方式,抬高了 App 的进入门槛,也许在短期内有利于平台对种子用户的行为分析和画像描绘,但不一定会给带来实际的收益。
知识点窗口既然是邀请制收听,我把邀请码贴在下面了,有兴趣的小伙伴自取噢,输入完毕后麻烦留个言,方便我更新换代。 GWP,DFYL,NUZC img

4 月 15 日(交作业了)#

每日思考
问题市面上的直播产品,哪一款的商业变现模式让你觉得眼前一亮?
回答这个锅打算扔给业内人士回答 纯直播产品的话,在一众秀场直播产品中,靠订阅的Twitch可能是个清流吧 Credit to @张锏
知识点窗口img img

4 月 14 日(有补充)#

每日思考
问题外卖 App 上线盲盒套餐可行吗?
回答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周末饭点打算点外卖,左滑右滑硬是不知道该吃什么。如果外卖 App 提供外卖盲盒,由用户简单选择价位、口味、忌口,帮助用户解决点餐困难症,不细看还真是一件美事。 痛点:帮助厌倦日常口味的用户,解决点餐困难的问题 方案:大数据个性化推荐,观察用户最近 7 天/1 个月的点单情况(菜品+商家),或者在“最近常买”中进行二次分析。防止菜品重复,挖掘用户的口味偏好和禁忌情况。 imgimg 思考:外卖盲盒的关键在于不断包装营销,让用户入坑。有人提到高价格商家肯定不愿意与低价格商家一起玩,成本没保障。其实高价商家可以通过减量的方式参与盲盒游戏。需要注意的是商家通常会把低成本菜品放入盲盒,利用了盲盒的名头,实质上做的是低价清库存的事情,最后受伤的一定是用户自己。长久来看这个功能比较鸡肋,偶尔上线一个短期的活动可以考虑。
知识点窗口新鲜感会随着一次低于期望的体验而消亡。

4 月 13 日(有补充)#

每日思考
问题在视频软件网页端看视频时为什么都推荐下载客户端?
回答算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感觉有点说不全,欢迎补充。 更精准的用户行为数据分析(埋点) 更多的玩法(push,广告),因而会有更好的用户留存(相比于网页端) 顺便引申一下之前看到的一个问答,抖音为什么到现在都没有 PC/网页版本? 围绕需求,场景和 ROI 来看: 以抖音短视频+碎片时间的本质来看,PC 版会打破目前移动端培养的沉浸式使用体验,用户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抖音做不到绝对控制,那赖以生存的算法就会失去王者优势。 PC 版抖音无任何优势,而分流可能会使其现有地位不保。总感觉 PC 版只适合长视频类的。 从制作成本来看,PC 端抖音是投入产出比价值最低的。用户的观看成本,拍摄成本,剪辑成本以及上传成本,都在 PC 版中增加。 但是随着抖音的发展,创意短视频的制作团队会更专业化和机构化,PC 版会更利于管理账号和创作者扶持。
知识点窗口/

4 月 12 日#

每日思考
问题为什么微信视频号到现在,都没有特别出圈的直播带货主播出现?
回答产品定位:微信侧重社交,没有传统的电商带货的基因,缺少完整的电商带货系统。 发展方向:重点放在内容多元化,带货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部分。以明星为主体的粉丝经济正成为市场热点和资本追逐的热点,依照腾讯的尿性,邀请明星入驻平台,扶持明星号,打造视频明星粉丝社区,实现社交与视听娱乐互促也许会是下一个动作。
知识点窗口/

4 月 1 日#

每日思考
问题具体分析 Tiktok 和抖音的差别
回答今天被问到“Tiktok 和抖音的差别“,没梳理过还真答得不具体。想到哪儿就说哪儿,无法全面解答。 搜索规则 抖音 主要依靠关键字,粉丝量和点赞量越多的账号排在越前面。 Tiktok 可以搜索到全球的账号,优先并倾向本地化。 推荐规则 抖音 流量的推荐根据个人喜好,不限制地区,视频的内容佳效果好就继续推荐,直到人工推荐。流量峰值在晚上 8 点-11 点和中午 12 点。 Tiktok 优先推送本地区的内容,即便是同一个视频,在东亚文化圈(日本/韩国/港澳台)推送了,本地区的人优先看到的是本地区的评论,评论的先后顺序会根据国家或者地区而发生变化。TikTok 新视频上映的第一部分流量来自自己的粉丝还有附近地区的推荐,如果第一波视频推荐效果好,系统会通过点赞、评论、转发、完播率进行下一级的推荐,优先推荐当地的粉丝,或者那个大区的粉丝,最后一级的推荐由人工审核,如果审核通过有很大的机会成为热门。其次,TT24 小时都有流量且比较均衡。 变现方式 抖音 商业化程度相对较高 广告主加持 直播带货/抖音橱窗卖货 导流到端外平台自己的流量池 Tiktok 商业化程度不是很高 添加链接跳转到亚马逊等电商平台卖货 跳转到 YTB 和 Ins 给自己导流再后续转化 内容风格 抖音 用户人群其实不仅仅是单纯的年轻人,各种年龄层都被席卷进来了。内容更偏向多元化,花样多,种类也多。 Tiktok 更多都是年轻人的日常分享,不同国家在内容刻画上的效果不同。 发展阶段 抖音 从规则、变现、内容来看,相对成熟。 Tiktok 目前还处于培养创作者的阶段,需要优化规则、变现和内容分发方式。Tiktok 策略上出了全球互通规则,包括本国规则(优先保证本地内容分发),本区域规则(优先保证本区域分发),全球互通策略(优先满足本国、本区域规则),风险标签不互通策略,国家隔离策略(有文化宗教冲突或者敌对关系的国家相互隔离开),冷启动策略(M 的冷启动视频只在冷启动区域内进行分发,T 的新视频过复审后可在全部 M 国家进行冷启动)。互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多元化内容的缺失,但不能支撑起消费侧的长期稳定增长。
知识点窗口/

4 月 2 日#

每日思考
问题浅谈启动页/广告页/引导页设计思想
回答启动页:当打开一个 App 时,在 App 启动的过程中或在 App 打开的过程中所显示的一个占位符。 快速启动型 品牌展示型 氛围营造型 信息强调型(要么强调某项功能,要么强调某个活动) 情感共鸣型 推广宣传型(开屏广告) 扩展定制型(普通启动页和推广宣传启动页的结合,下方是本地默认模板,在用户下载 apk 包的时候自带的。上方的组件是线上读取广告,从线上读取广告之后,缓存在本地中,每次启动 app 的时候展示出来,下次再次启动 app 的时候,先向服务器调取参数,看看线上有没有更新广告,如果有更新,则需要下载最新一版的,如果没有更新,则展示本地缓存的广告) 动画视频型 启动页设计三要素:logo,产品名称,产品定位 广告页:加载在启动页之后展示给用户,启动页加载完之后进入广告页面,或者和广告页组合显示。 引导页:分前置型引导和过程中的引导 功能介绍类 品牌强化类 版本迭代类
知识点窗口/

一周小结#

4 月 2 号发生的事情太深刻了,下午点了杯冰博克咖啡,拿到工位的时候,被同事调侃说晚上会心慌。我一脸狐疑,满不在乎地说“不会啊”。于是,对方开始诉说自己的经历。我听过算过,还告诉对方“我呢,一般控制在 5 点之前喝完。所以啊,不太会有睡不着的情况”。

于是,晚上发生了狗血且塌楼的事儿,被现实上了一刻,打碎了一些无谓的幻想。借着咖啡的劲儿,我不仅心慌还躺尸到黎明,翻来覆去没睡熟。

遇到无法自我消解的事情,那就学会表演。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的表现学说,揭示了一个道理:你所做出的实际行为表现,会反向影响你的情绪。不是所谓的“努力做事充实自我”,而是像收到任务一样,主动去完成。接受后去实施很困难,但表演的过程以及表演后内心的平复,确实对情绪的调节有积极的作用。

img

PS:来自朋友的勉励

4 月 6 日#

每日思考
问题为什么美团也加入了“群聊”的玩法?
回答这年头所有平台都想做社交,美团在 3 月初的时候开始内测群聊功能,其实这不是大动作,私域流量的运营战早早打响。我们点外卖的时候,打开外卖袋子总会看到美团商家附送的返现小票,上面印着返现金额与商家二维码。当你扫描二维码返现后,不久就会被拉入一个商家建立的微信群,群里面会有一些外卖红包以及广告。这是美团群聊的雏形,群聊能更精准地做促活和粘性类的营销活动,拉近了客户与商家的距离。节省了多应用之间跳转的操作成本,对联系方式也做了简化,减小了陌生人之间的沟通成本。 img 内测的群聊功能只能由商家开启,该 “群聊”入口在用户在该商家店铺内购买后的订单下方,接到邀请后会弹出邀请入群的通知。值得一提的是,商家可在群聊内体验红包功能,可为用户派发优惠券。
知识点窗口让社交网络产生连接,让连接产生影响力,让影响力的温度传递给消费者,这是才是社交经济的未来。

4 月 7 日(有补充)#

每日思考
问题为什么美国 podcast 这么流行,国内那一波音频 app 最终没做起来,反而是知识付费后来弯道超车了?
回答img 来,是某老哥发起的挑战。这问题得改一下,不是音频 app 都没做起来,而是偏娱乐性质的内容没有走通,感觉对比的是两种类型的内容。 消费者不成熟的播客收听习惯 专业垂直平台的缺乏 播客主偏个人化且质量堪忧的创作 中西方人民对播客的接受度不一样,西方人选择播客,就像中国消费者对短视频的追求。相比于美国的播客生态,国内目前用户数量基数不够大,用户的使用习惯也未养成。音频的形态决定了它的使用场景,只有在某些不太能用眼的特定场景下,才会想到去听音频,比如通勤、做家务、休息。 内容特效上来说,国内的播客多以 UGC 为主,所有内容几乎都大同小异,PUGC 内容的发展相对迟缓,唯一区别只是在于更新时间的先后。我曾经在高中的时候花了两天时间复刻了某大学里颇受欢迎的电台节目,用网易云识别 BGM,去网上搜稿子,注册荔枝 FM,DIY 五毛钱音质的话筒,模仿情感女主播的口吻,做得一气呵成。复刻多次后我发现这位校园主播其实挪用了另一位情感大 V 的爆款节目。我就是小老弟的小老弟。现在市面上的播客主都是心怀诗和理想,用爱发电的野生创作者(我大学里做播客的时候,每次都被合作方调侃),绝大部分主播并不专业,甚至咬字都不清楚,全靠临场发挥。普通人实在很难有耐心听另一群普通人的人生经验和唠嗑扯淡。播客一集时常大约在一小时左右,两三个人坐着闲聊,信息密度低且随机。所以最好做 28min 以内的音频,这是有数据支持的。中文播客的呈现形式通常都是对话类,内容多集中于泛文化领域。而国外出圈的播客都围绕某个垂直领域进行,主播往往是该领域的专家,拥有充足的媒体经验。我上次提到的被投资方看好的播客《Serial》,它被评为史上最好的播客,讲罪案调查。国外播客的形式也较为多元,有叙事类、虚构类、真实犯罪类、新闻调查类等。像小宇宙,荔枝 FM 和喜马拉雅这些平台,只是搭起了一个用户接收的渠道,并没能做到创作者扶持和资源供给。这直接阻碍了中文播客从 UGC 到 PGC 的转化,而美国播客能达到如今的商业化程度,离不开 PGC 的贡献。这点和 TT 很像啊,现在不就在大力做 PGC 扶持吗? 知识付费纯粹抓住了功利且浮躁的网民,但它的内容好歹是经过精心制作的,从引入到故事到解析,通通 SOP 化,听众会更容易接受。但没人会把听知识付费类的音频节目当作娱乐吧,所以我都不觉得知识付费类的节目给播客开了好头。泛文化类内容是无用的、主观的,同时它能否带来快乐也是未知的。如果我现在有 1h 娱乐时间,刷视频对我来说是个已知且快乐的选项,那我为何要去选一个游走在“愉悦”边缘线上的播客节目呢?
知识点窗口因为在 lark 上被朋友发问,特地做了一番搜寻。意外发现轻芒开发的【竖着的时间轴】,可以在在对应时间点插入图片、链接、文字等增量信息,实现直接跳转。再往外延伸的话,时间轴还能承接品牌广告和第三方平台购买链接,可是好像依旧没能破圈,用户数据反响平平。 imgimg 翻资料的时候还看到 JustPod 创始人程衍樑曾说,知识付费导致音频行业本该走的 to B 模式变成了 to C 模式,这其实是阻碍了行业的商业化进程。你怎么看? 给大家推荐一些我平常听的中英文播客吧 imgimg 在 2021 中文播客界的奥斯卡评选中,最终各奖项提名并上榜获奖情况 🌟 最佳音乐类播客:天方乐谈 、周末变奏 、山丘 FM 、可乐 FM|Music Alive 🌟 最佳娱乐搞笑类播客:凑近点看 、谐星聊天室 、ULSUM 、楼上两位 TableFor2 🌟 最佳心理疗愈(防抑郁)类播客:贤者时间播客、沈奕斐的播客 、日本放送 🌟 最佳谈话类播客:NiceTry 、Fish Wishe 、反派影评、blow your mind、路人抓马 、声东击西 、八分饱 🌟 最佳故事类播客:故事 FM、闲山胡水 🌟 最佳标题播客:天才捕手 FM 🌟 最佳新闻类播客:去现场 🌟 最佳影视类播客:小声喧哗、展开讲讲 、反派影评、蛋比哈哈聊电影、英美剧漫游指南 🌟 最佳影视剧种草播客:展开讲讲 🌟 最佳戏剧类播客:后浪剧场 、撕票俱乐部 🌟 最佳封面设计播客:限时肤浅 、金汤力电台 、少年图南 、东京脱线时间、想聊天 🌟 最佳女性议题播客:随机波动 StochasticVolatility 、海马星球 🌟 最佳无用知识播客:跟宇宙结婚 🌟 最佳兴趣爱好广泛播客:过刊 🌟 最佳国际类播客:wall street oasis 🌟 最佳社科人文播客:时差 🌟 最佳夫妻夜话播客:不丧 Podcast 🌟 最佳哲学类播客:不可理论 、翻转电台、维生素 E 🌟 最佳历史类播客:世界莫名其妙物语 🌟 最佳读书类播客:痴人之爱 、文化有限 FM 🌟 最佳游戏类播客:黑水公园、机核网 Gadio 🌟 最佳体育类播客:海格力斯电台、观篮高手 NBA 播客 🌟 最佳技术类:捕蛇者说(此奖由@Uhgdsrtygh 贡献) 🌟 最佳颜值奖:凑近点看(此奖由@这事得慢慢来 贡献) 🌟 最佳艺术类:后浪剧场 、艺术叨叨、温柔人类 🌟 最佳武侠播客(兼顾巧克力和情感):来都来了 (此奖由@宇宙模特公司 UMC 贡献) 🌟 最佳职场系列类播客:wall street oasis 🌟 最佳心理学(相关)播客:史秀雄说、邱后算账 🌟 最佳东亚文化类播客:东亚观察局 、来日方长 🌟 最佳国际生活类播客:来日方长 🌟 最佳财经类播客:疯投圈 🌟 最佳科技类播客:牛油果烤面包播客 🌟 最佳艺术类播客:后浪剧场 🌟 最佳二次元类播客:蓝瓶电台 bluebottle 🌟 最佳短播客:Deep Dark Fantasy 🌟 最佳方言播客:上海闲话

4 月 8 日#

每日思考
问题如果一个 H5 活动的页面 UV 超过 100 万,但是最后分享到动态的数据只有 500 个,如何查问题做改善?
回答基于对 H5 每个页面的流量漏斗分析 活动页面 UV100 万,但是完成选择歌曲的人数只有 1 万,仅占 1%,为什么? 是歌曲库不够丰富,还是用户懒得自行选择?因此,对页面埋点数据再做一次分析,比如:有 50%的用户点击了搜索歌曲,但是最终没有进行下一步,可能意味着音乐库丰富度或者搜索匹配出现了问题。又比如,大部分用户在页面点来点去,就是没有点击搜索框?用户可能很懒,在找系统推荐罢了。基于猜测,我们可以再做测试,或者是用户调研,去验证想法是否正确,从而发现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 我们发现完成录制,得出结果页的用户有 10 万,但是最后选择把结果页分享到动态的用户只有 500,为什么? 通过漏斗模型,我们发现主要的流失出现在“结果页-分享”这一环节。先基于数据做猜测,再出解决方案去验证想法。有什么原因会让用户“哪怕产出了分享页也不愿意分享到动态”呢? 结果页太丑,不符合分享的心理预期 选用的页面不被大部分用户认可并愿意分享。 解决方案:多做几个不同的分享页版式,让用户自由选。 没有明确的分享引导 用户看完结果页,然后就关闭离开了。活动方没有明确的引导。例如:分享获得红包/权限。
知识点窗口大部分用户是懒惰的,他们需要更明确的引导,让用户自由发散地决定做什么,最后用户大概率决定什么都不做。

4 月 9 日(还在写)#

每日思考
问题设计一个提供可信任的公益内容的运营平台,需包含三大主要功能。
回答
知识点窗口

4 月 11 日(还在写)#

每日思考
问题如何搭建 App 任务体系?
回答用户激励体系包括用户等级体系、积分体系、会员体系、任务系统、勋章系统等。
知识点窗口用户成长体系的本质是设置成长奖励,驱动用户行为。完整的成长体系应该包括:让用户进入、引导用户使用、给用户激励和奖赏、让用户愿意为产品花钱这四个部分,也就是上瘾模型里的触发、行动、多变的酬赏、投入。

一周小结#

这周的主题是“总要去做点更难的事情”,或者说“舒适圈之外的不擅长的事情”。我记得之前在大力的时候,有一次和直属上级 1v1 谈话,我问他对我有什么期待,他回答说“希望你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听起来的确很棒,并且可以让我把原来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但问题在于也许我不太可能接触并且做一些自己不那么擅长的事情了。转岗到 Tiktok 之后,我明显感觉到这不是我所熟悉的那一类事物了。难免有点担心,毕竟没有人比我自己更清楚自己的短板和软肋了,然而我还得把短板当长板用,尽量让自己看起来得心应手一些。做不擅长的事情使出的劲儿绝对比做擅长的事情要多得多,最后还未必如意。这周在各路研发的帮助下,虽磕磕绊绊,但好在周五用门户把多个看板串在一起了,顺利完成 MinT 的数据指标体系的搭建。